推进国际合作与创新,提升全球粮食系统韧性-TechNewsChina中国科技新闻网
推进国际合作与创新,提升全球粮食系统韧性
会展|会议 - 十月 13, 2020

推进国际合作与创新,提升全球粮食系统韧性

中国高层发展论坛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拜耳与嘉宾共同论道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与对策

9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处召开了主题为“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与对策”的国际经济形势分析网络视频会议。在本次会议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总裁康德(Liam Condon、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樊胜根,以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卢迈,共同就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与对策展开了研讨和解读。

疫情威胁,为全球粮食安全带来新冲击

近年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仍有很大不足。这体现在全球粮食供需的不均衡,粮食种植的可持续性较低,以及对灾害等突发因素应对不足等方方面面。今年以来,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链、贸易及相关就业的影响,则进一步对粮食系统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秘书长卢迈首先概述了当前的宏观环境。他谈道:“粮食安全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中国粮食的供给能力逐步提升,实现了主粮自给,对于肉类及其他食品的进口,也促进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但纵观全球,世界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趋势,以及今年以来的新冠疫情,都对粮食的安全产生了冲击。因此,有必要积极探讨和研究对策,以应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挑战。”

对此,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指出,在疫情之前,全球已有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饮食,而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带来8300万到1.3亿的新增营养不良人口。而且,疫情带来的封锁已造成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IMF预计全球GDP将下降4.5%,由此衍生的营养问题、食品加工行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樊胜根教授谈道,在疫情后,虽然不少国家食物的供给侧已经恢复稳定,但来自供应链、失业和收入下降等方面的冲击,问题转向了需求侧,从而面临价格不稳定、低收入群体饮食质量和标准下降、营养不良等不利影响。以上现象,均反映出全球粮食安全系统的韧性仍有待提升。对此,樊胜根教授指出:“为了应对未来更多的冲击,粮食体系的韧性必须成为重要考量因素,因此,需要将短期的救助和长期的发展相结合,在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冲击的同时,为低收入群体和社区提供更多普惠的保障。”

拜耳观点:以合作与创新提升粮食系统韧性

为提升全球粮食系统韧性的挑战,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兼拜耳作物科学事业部总裁康德(Liam Condon)主张,通过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研发创新等途径,积极促进粮食系统的发展和转型,从而有效地改善供需失衡及农业可持续性问题,提升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

康德指出,全球各国应保持大局观,尽最大努力保障粮食供应链的多边合作,推动生产和贸易的跨界流动,从而避免因粮食运输及分配的阻碍而加剧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拜耳将帮助全球小农户视为提升粮食系统韧性的重要途径。在为各地小农户提供扶助时,同样需要通过多方广泛合作来构筑生态系统,从而为小农户提供资金、培训、气候信息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支持。作为拜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拜耳致力于到2030年为全球 1 亿小农户提供帮扶。

康德谈道,提升粮食体系的韧性还需要依托更多的创新,例如通过研发新的育种技术大幅提升产量,减少耕作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消耗,使粮食生产更具可持续性。同时他也指出,要使决策者及公众提升对创新成果的接受度,还应建立高效且基于科学的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创新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这方面,康德认为中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他谈道:“在中国,植保无人机的应用正在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惠及了很多小农户。使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喷洒植保产品,不但能够显著减少药剂用量、保护环境,同时也更加高效。这种来自中国的创新有望给全球带来积极影响。”

集全球创新能力,倾力服务中国农业

一直以来,拜耳致力于增强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并与合作伙伴携手克服粮食供应、食物安全、抗性管理、新的病虫害、环境影响、创新成本与可持续价值转化等方面的挑战。

在中国,拜耳多年来则持续开发和引入满足不同需求的农资产品与服务,以五大类约80款植保产品,七类约200个蔬菜品种服务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定制推出一系列全程作物解决方案和服务,提升植物健康,减少病虫草害及不良环境的影响,并积极探索中国的数字农业与数字化运营路径,更好地服务中国种植者。今后,拜耳也将继续助力中国农业提质增效,为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乃至构建富有韧性的全球粮食系统持续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